top of page

如何實現停戰,法德與烏克蘭續存分歧,戰爭結局與前景難預期



俄烏戰爭爆發近3個月後,歐洲國家內部與烏克蘭之間在關於如何結束戰爭上再度呈現分歧。而這一分歧困惑著歐洲。同時,俄羅斯在軍事上的戰略誤判與戰場上的慘重失敗,也讓普京進退失據,欲罷不能,使得這場戰爭的結局與前景難以預測。

不同的利益與關注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日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不能接受法國總統馬克龍試圖給普京一條「出路」、不要「羞辱」俄羅斯的努力。他說:「我們決不能為俄羅斯尋找出路,馬克龍這樣做是徒勞的」;烏克蘭「不會為普京留面子而失去主權!」 戰爭開始以來,馬克龍一直與普京通話,試圖勸說普京「回心轉意」,停止戰爭。他表示,不能放棄任何止戰的可能。


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之前也說,德國有責任「不讓自己成為被俄侵略的目標」。因此,德國在交付武器上的態度一開始顯得十分謹慎和落後為此,德國總理蘇爾茨(Olaf Scholz)曾因在對烏提供重武器上態度曖昧、遲緩而遭到國內外的批評。在5月16日的一個電視特別節目中,針對繼續向烏克蘭運送重型武器是否會激怒核大國俄羅斯的提問,蘇爾茨也表示,「我們不得不擔心戰爭會升級」。


不僅在政府層面存在對戰爭擴大化的擔憂,在社會層面也出現對戰爭不斷升級的不安。今年4月底,德国学术界和文艺界28名人士向德國總理联名發布了一封公开信,呼吁聯邦政府停止向乌克兰输送重型武器,因為「如果向乌克兰提供大量重型武器,则会使德国成为间接的参战方」。公開信督促德國總理:「尽一切努力尽快实现停火,促成一项交战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


另外,大多數德國公民擔心烏克蘭戰爭會升級,公眾對向烏克蘭運送武器的認可度正在下降。根據近期在科隆發布的 RTL/ntv 趨勢晴雨表調查顯示,57% 的德國人擔心戰爭可能會因武器交付而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與此同時,只有 46% 的受訪者支持德國提供進攻性武器和重型裝備。根據輿論研究機構 Forsa近日公佈的數據,4 月初這一比例仍為 55%。相比之下,普遍反對這種武器交付的德國人比例有所增加,即從 33% 增加到 44%。


同樣目的,不同路徑


儘管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與烏克蘭在如何休止和結束戰爭上存在分歧,但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即傾其全力和盡快地結束這場戰爭。各方的分歧在於,是否或怎樣通過「妥協」達成與俄羅斯的停戰或終戰協議。烏克蘭斷然拒絕以放棄被俄羅斯佔領的領土(如東部和南部地區)來換取與俄羅斯的休戰,表示只有俄羅斯完全撤出烏克蘭境內,基輔才會與莫斯科進行和平談判。而歐洲國家(如法德)政府內部和社會層面卻存在不贊同澤連斯基政府「一味刺激」俄羅斯的做法,使戰爭不斷升級。


歐洲國家內部和烏克蘭在如何結束這場戰爭上意見不一,則源於它們對各自切身利益的不同考量。歐洲國家內部的主戰派和烏克蘭認為,只有全力支持烏克蘭抗擊俄羅斯的入侵,最終打敗俄軍並迫使莫斯科休戰,否則普京將贏得戰爭而得寸進尺,進一步威脅北約東翼國家安全。而「促和派」則害怕,在俄軍潰敗之後,普京會鋌而走險,向軍事支援烏克蘭的歐洲國家宣戰或發起攻擊,進而將戰火燃燒到歐洲其他國家,造成更多生靈塗炭。


由此,便形成了兩種不一致的戰略應對方針與策略:一種宣示,絕不向普京妥協,堅決進行軍事抵抗,直至俄羅斯罷手為止,如七國集團宣布「永遠不會承認俄羅斯試圖用武力改變的邊界」。一種則認為,不應過分加強軍事支援而讓俄烏戰爭升級,並主張:一方面以制裁等手段向莫斯科施壓,並在經濟和道義上支持烏克蘭;一方面促使雙方達成零時或暫時的停戰協議,以「妥協」的方式而不是軍事「挑釁」的手段緩解衝突。其目的是,防止戰事向西擴展,從而更進一步損害歐洲西部國家自身的安全和發展利益。


在德國執政聯盟中,綠黨和自民黨傾向於向烏克蘭大力提供軍事支援(包括運送重武器)和為烏軍提供軍事訓練等。而社民黨則較為謹慎,一方面表示大力支援烏克蘭抗擊俄軍,一方面避免因過於明顯和張揚的軍事支援而將戰火引到自己身上來。


德國司法和政界還出現就德國軍事支援烏克蘭是否按國際法解讀屬於參與俄烏戰爭的爭議。因為,一旦德國在國際法語境下被視為參戰,就有可能遭到俄羅斯的軍事攻擊。德國政府一再辯稱,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為烏軍培訓人員並非意味著變成戰爭參與方。


為實現停戰,德法兩國均表現出願意做出妥協的意願與努力。德國外長安娜萊娜·巴博克(Annalena Baerbock)此前已表示,如果俄羅斯停止轟炸烏克蘭,德國願意恢復和平談判。 實際上,由於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戰略失敗(從拿下烏克蘭全境企劃轉為局部攻克和穩固烏克蘭東部與南部地區)和戰術失利(烏軍已收回部分城市並抵近俄羅斯邊境),普京政府已經失去先前的主動與談判籌碼,並想辦法如何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一個體面的台階下。


可以想見,法國總統馬克龍勸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承認被俄羅斯分割的部分土地,也應該是普京的意思。馬克龍之前與普京通話,普京可能表示,如果烏克蘭承認東部和南部地區獨立,俄羅斯將休戰。接著,馬克龍將此話轉告給了澤連斯基。這表明,俄國已經無力鯨吞烏克蘭,現在就連穩住東部和南部佔領區的能力都沒有,甚至有被烏軍打回俄羅斯境內的可能。


此前,面對芬蘭和瑞典表示有可能加入北約,普京曾信誓旦旦要予以嚴厲報復和懲罰。但現在,當北歐這兩個國家正式申請加入北約後,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則認為,「這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拉夫羅夫說,這兩個國家與其他中立國家一樣,多年來一直參與北約演習。 「北約在計劃向東推進軍事行動時會考慮其領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可能沒有太大區別」。


兩難處境,前景不明


歐洲國家內部主戰和主和兩派都面臨一個兩難的處境,即:由於戰局的最終走向和結局仍然不明確和難以預期,大力支持烏克蘭軍事抵抗的一派不知道俄羅斯是否會因為軍事失敗而停戰,或是運用核武予以報復還擊;而主張以犧牲烏克蘭部分主權而換取停戰的一派卻不能說服烏克蘭屈就自己而休戰。


大家都依賴於這場戰爭到底會以什麼樣的走向與結局收場。但兩派都很清楚,俄國絕對不能贏,否則歐洲的安全將沒有保障。而對於如何或能否促成俄羅斯在戰場上的最終失利而迫使其罷手,或普京是否會因此而豁出去、不要命地把戰火燒到烏克蘭以西的歐洲,兩派卻沒有定論。


另外,西方若屈就於莫斯科或讓烏克蘭在主權問題上妥協,這在道義和法理上都說不通,也不可接受。但為了正義和主權而拼死抵抗的後果,也可能是得不償失、事與願違,最終釀成更大的災禍。


一個理想的結局是,在俄軍慘重失敗下普京被迫宣布停戰,或他被俄國內部力量因戰爭失敗而推翻,從而導致戰爭的結束。但這種結局產生的可能性則很低。


目前來看,俄羅斯戰敗的可能性正在增高。如果俄軍連烏東地區都守不住,最終不得不退回俄羅斯境內,那普京將會或又能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或者說莫斯科高層會對普京採取何種態度?真正的結果現在誰心裡都沒數,普京勝與敗導致的後果可能都是災難性的:勝了得寸進尺,敗了或仍核彈。


經驗和邏輯上來講,烏克蘭戰爭的前景有幾個可能的選項:一、俄羅斯雖因戰略失敗而遭受經濟和軍事嚴重打擊,但仍能守住烏克蘭東部一些地區,使戰爭長期延續下去。二、俄軍最後被烏克蘭趕出國境,在軍備和後勤資源消耗殆盡情況下,普京不得不宣布休戰,並與基輔簽下城下之盟。三、普京因戰略失誤或健康等原因而失勢下台,新政府改弦一張,重啟和平進程。


普京做出入侵烏克蘭的決定和由此注定失敗源於兩大因素:1、大俄羅斯帝國的傲慢與狂想;2、對俄羅斯自身實力和烏克蘭的抵抗意志與能力,以及對歐美國家反應力度的錯誤認知與判斷。


俄烏戰爭的爆發不僅反映了普京的戰略誤判和侵略行徑,也凸顯西方安全政策的短板与缺失,如對普京戰略意圖與決斷的誤判,以及在與俄羅斯關係上出現的錯誤等。


戰爭的發生,說明安全政策的錯位和外交努力的失敗。成功(或好)的政治是政府有能力維持和平與穩定。相反,壞的或失敗的政治則導致衝突與戰爭。俄烏戰爭也為西方檢討過去和現在的安全政策和與俄羅斯交往的策略提供了機會與參考。


15.05.202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