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3:国际安全议题成美中博弈焦点



一、气球事件与中美博弈的关系 中美关系近来急速紧张恶化,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中国气球进入美国领空事件所至,而实际上很大程度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失败”有关。

气球事件之前,美国官方和媒体宣布,布林肯将在今年2月5日访问北京,但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公开承认或公布他访问北京的安排。布林肯想访问北京,但中国方面态度暧昧、半推半就,既不拒绝也不明确承认。这让布林肯和美方感到很被动和不安,害怕行程到时候落空,丢了面子。

布林肯要求去北京与中共高层会面,除了希望与中国在诸多问题和冲突上寻求磋商与辩论外,如晶片制裁、台美关系和美债抛售等,布林肯也想借此彰显美国在中美博弈中的主导权。

中国也是因为在这些问题和冲突上与美国势不两立,以及不愿意按照所谓的美国指挥棒转,才对美国的对话要求表现出冷淡和模糊,如:拒绝与美国防长通话、回避美财长与王毅见面等。

正当布林肯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现了一个可以“借题发挥”的事情,即:中国监测气球未经美国允许侵入美国领空。布林肯“以此为借口”,中断或暂时停止了飞往北京的计划。布林肯警告中国,不能再犯侵入美国领空的行为。

随后,美国总统拜登下令将中国的这个监测气球、以及后来发现的三颗神秘气球用战机击落。稍后,美国白宫宣布,后面击落的三个气球都与中国无关,而且是民用的,其中有的还是美国民间发放的。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早前告诉记者,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物体是中国“间谍气球计划”的一部分,或者表明它们“肯定”用于外国间谍活动。

对此,美国白宫感到有些被动和“尴尬”,但拜登仍然说他不会对击落中国气球道歉,因为中国气球侵犯了美国的领空。

北京方面2月3日回应道,气球是用于气候探测,因为不可抗拒的西风气流而进入美国领空,并为此道了歉。但美国不相信中国的这一说辞。

与美国怼呛,中方称,去年以来美方高空气球10余次飞越中国上空。美国则予以严辞否认。2月12日,中国青岛海洋局发通告,日照附近海域发现不明飞行物体,正准备击落。之后,据称这个所谓的不明物体也被击落。

4月初,美国广播公司 CNN 和 NBC 新闻援引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美国2月初在大西洋上空击落的中国观测气球收集了多个美国军事据点的信息,该气球还向北京传输了实时信息。 但五角大楼发言人说,这样的传输无法得到证实,对此的分析尚未完成。

很明显,气球事件是美中地缘政治博弈和两国关系摩擦加剧的表现。美国要压制中国超越自己和维持其国际主导地位。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不让美国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并与美国在国际事务和关系上争夺主导和话语权。


二、国际安全议题成美中互掐焦点 中美把慕尼黑安全会议当作相互指责和怼呛的平台。会上,在对于乌克兰援助、提出和平倡议等议题上,王毅与布林肯都各说各话,互相指责。尽管如此,王毅和布林肯还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举行了秘密会谈。但会谈没有召开记者招待会,也没有发表任何共同声明。据称是中方不愿意给美国面子,不赞成让美国因此获得外交成果。

他们会谈的话题大致包括:中国对俄乌战争的态度、气球事件的是非曲直、台美关系以及中美如何保持沟通管道的畅通,等等。

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毅宣布,中国将提出一个俄乌和平谈判的方案。对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指责,中国考虑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并威胁北京,如果此事成真中国将付出惨痛代价。

中国想借助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对俄乌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姿态。美国则针锋相对,指控北京考虑为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中国想在处理俄乌问题上占取主导地位和话语权,美国则不想让北京抢了风头。

与王毅会见后,布林肯在其推特账号上写到:“刚刚会见了中国最高外交官王毅。 我谴责中国监视气球的入侵,并强调绝不能再发生这种情况。 我警告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物资支持。 我还强调了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的重要性”。

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布林肯指责中国气球侵犯美国领空和北京打算提供俄罗斯致命武器,这显然是要以此表达美国在与中国打交道中的实力地位和主导权,要压中方一头,不想让北京借助和平方案在欧洲国家那里得分。显然,北京有意通过提出和平倡议,来缓解中国与欧盟的紧张关系,如希望中欧双方解除各自的制裁措施等。

2月24日,如同预期,中国外交部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声明,呼吁“停火止战、启动和谈”,反对“单边制裁”等等。

对此,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2月24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周年发表讲话时表示:“事实是,普京一人挑起了战争,他一人也能结束这场战争”。 他未直接点名中国,但表示,“安理会成员不应陷入呼吁双方停止战斗或以和平名义呼吁他国停止支持乌克兰的虚假对等”。他说,安理会成员不应在支持俄罗斯的同时呼吁和平。

就在中方立场书发布的前一天, 联合国大会第十一届紧急特别会议以141票赞成、7票反对、32票弃权,压倒性通过一项无约束力的决议案,要求俄罗斯立即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中国第四度在联合国大会上投了弃权票。

有分析指出,在指责中国虚假和平方案的同时,美国和欧洲却“拿不出一套调解俄乌双方停战的方案”。美国和欧洲的态度是,谈与不谈和怎样谈、打或不打,美国和欧洲都不干涉,一律由乌克兰自己决定。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则表示,现在绝不跟俄罗斯停战和谈,一定要俄罗斯撤出其所有占领乌克兰地区之后才谈得上和谈与停战。而普京的谈判条件则是,不放弃俄罗斯占领的乌东地区,并要求乌克兰永远不加入北约,保持中立。这为停战与和平谈判制造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

三、“和平”倡议的效应甚微 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巴西总统卢拉提出的和平解决方案,也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注,或引起它们的兴趣。法国总统马克宏虽表示,军事行动最终不能让战争停止,只有谈判才能促成缓解,但认为目前还不是谈判的时机,他希望乌克兰战胜俄罗斯,但对此却不抱太大信心。针对中国发布的立场文件,马克宏称,中国参与和平努力是“好事”。“中国必须帮助我们向俄罗斯施压,使其永远不会使用化学武器或核武器,中国已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法国总统马克宏呼吁与俄国对话,乌克兰总统泽林斯基对此则提出批评,认为马克宏是在浪费时间,因为现在与俄国的任何对话和谈判都不会有好结果,战争只能通过乌克兰的胜利才能结束。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问印度期间表示,中国提出的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方案中,缺少了“俄罗斯军队必须撤出”的明确条款。他认为,俄军撤出(乌克兰)是最重要的内容,应该在文件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朔尔茨肯定了中国“和平方案”中有关反对使用核武器的条款。

欧盟和美国政要大多认为,中国的和平方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方案,而是表述中国一贯立场的一份文件,没有什么新意和实施价值,对平息俄乌冲突没有多大益处。

但也有声音给予该和平倡议一些肯定,称北京公布和平方案至少表明,中国开始离开了它之前的模糊和低调立场,对俄乌战争及其解决方案有了一个明晰的态度,尽管北京的12条方案内容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如:在不遣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同时又与俄罗斯保持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提下,要美国和欧盟国家放弃对俄罗斯的单方面制裁;在呼吁维护乌克兰主权的同时,却不要求俄罗斯撤出在乌克兰所占领的地区。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对中国的和平方案持谨慎态度,但希望与习近平见面会谈,说“我相信这将有利于我们国家和全球的安全”。 而且“这不仅仅是关于战争。这是关于我们都是有兴趣维持经济联系的国家”。这表明,泽伦斯基对中国的调停和参与是抱有期待的,并且希望得到北京的经济支持。

俄罗斯虽然表示欢迎中国提出俄乌和平计划,但认为现在不是和谈与停战的时机,因为美国和北约没有停止军援乌克兰和对俄罗斯的制裁。乌克兰的态度也是这样,认为谈判时机和条件均未成熟。

其实,由于经济的严重削弱和战场上的巨大伤亡与消耗,莫斯科很想立即停下战来,以休整部队和维持对乌东地区的占领。而乌克兰则不容许俄罗斯缓口气和继续占领其领土。

北京的12点和平倡议,实际上是在尝试,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达至一个平衡,即被西方称为的“骑墙”术,对解决俄乌冲突实际上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四、俄乌“和与战”前景不明 针对俄乌停战谈判,德国政治学界有学者认为,目前有机会和能力调停俄乌双方停战谈判的只有联合国和中国。而联合国到目前为止却只是起到了一个观摩者的作用,没有实质上的协调力,比如在粮食运送等谈判上。

有学者称,经验上来讲,中国是目前唯一有调停条件的国家,因为北京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保持着“良好”关系,有条件与俄乌双方接触和进行协调。

一般情况下,战争调停通常需要第三方出面协调,而这第三方必须与战争双方都有“正常”或良好的关系,能让开战各方允许参与协调才行。而中国目前就具备这个条件。另外,土耳其也具备相似的条件,但安卡拉对俄乌双方的影响力远远不及中国。

然而,由于北京与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王毅访问莫斯科后,传习近平也将赴俄与普京会面,使得中国的调停角色在乌克兰方面减分。目前美国声称中国考虑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就警告,中国若提供俄罗斯武器,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靠中国单方面调停的效果非常小,真正能起到协调作用的还是需要各大国、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合力推动,如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中国一起来促使俄乌双方停战、坐下来谈判。其中美国和欧盟是关键作用方。

但是,目前为止,美国和欧洲国家均表示,在和谈问题上,它们不愿替乌克兰做主,谈与不谈一律由乌克兰决定。不过,这一承诺能否长期坚下去,还有待观察。而乌克兰则坚决不同意停战和与莫斯科谈判。

从这一局势来看,谈判的时间表将取决于俄乌双方在战场上的胜负,只有双方都精疲力尽、不想、也不能再打下去的时候,谈判才有可能启动。或者,俄乌某一方战败或取得决定性胜利,失败的一方才不得不休战,并与战胜方求和。

归结来讲,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安全感不高、共识不够和方案不明确”的会议。联合国141个国家通过决议,呼吁俄罗斯停止战争并撤离乌克兰,以及中国、巴西和法国提出和平倡议和呼吁,均表达了国际社会对俄乌战争经久不息的担忧和焦虑,但却无法有效地影响俄乌双方做出停战的决定。这就是说,俄乌“和与战”的前景非常的不明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