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2021
从美中欧博弈和互动的各种个案出发,以知微见著、一斑窥全豹的角度,来看待中美欧关系近期的演变。通过对一些个案的解析,得出如下观点和判断:1、美国将在技术和供应链等领域与中国呈现某种程度上的“脱钩”,准备全力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但不与之冲突,并要求欧洲选边站。2、欧盟及成员国提高了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但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要求在中美之间建立自己独立的地缘政治角色,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经济交往。3、北京继续高喊多边主义、共享共赢及“和而不同”等口号,用开放市场等经济手段吸引欧洲政商界,应对美国联合盟友制裁中国的战略,分化欧美联盟。但在新疆、香港、南海等问题上,北京不想让步,对欧美采取在经济上“手软”、政治上强硬的两手。这在美国那里难以见效,但在欧洲却可见效果。
一、美国间于清晰与模糊的战略
从近期美国拜登政府的公布的政策和意见来看,美国目前对华策略虽然整体上呈现比较清晰的“强硬”立场,但在具体策略与方案上仍显不完备和相对模糊。
美国拜登(Joe Biden)政府表示,将全面审查对华贸易政策,并动用“一切可用的工具”,回应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政府还公布首个贸易议程,称将致力于利用关税和其他手段打击北京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如对重点行业的不公平补贴,以及对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制劳动行为等。拜登政府指出,应对中国的挑战,美国需要一个全面的战略和更系统的方法,即一个“更具战略性”、最终将比川普政府策略更有效的策略。拜登政府还打算与盟友和国际机构合作,以在对华问题上实施更强硬的全球立场。美国政府也针对维护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自由开放、北京的经济和人权做法,表达了强硬和明确的态度。拜登说:"我们需要应对中国带来的日益增长的挑战,以维护和平并捍卫我们在印太地区和全球的利益。
譬如:1丶美国总统拜登2月10日宣布成立一个军事工作组审查美国的对华政策。工作组就美国对华军事战略丶技术丶盟友以及与北京的双边防务关系提出建议。2丶拜登还呼吁国会尽快行动改善美国基建,否则会被中国打败。如果美国在基础建设上不采取行动,「中国会吃掉我们的午餐」(eat our lunch,彻底打败我们)。3丶白宫发言人萨琪说,拜登对美国面临的挑战有清楚认识,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视为美国最重要的挑战。4丶在对华贸易举措上,拜登提名的美国候任贸易代表戴琦表示,不会立即改变川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3350亿美元的进口关税的政策。这表明,拜登政府在川普建立的贸易协议基础上将继续与中国展开斡旋,而不是完全放弃该协定。5丶拜登政府还计划,让川普时代制定的一项旨在应对中国技术威胁丶旨在保障美国信息技术供应链安全的全面规定生效。此举将赋予商务部广泛授权,可禁止涉及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外国对手”的交易行为。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外国对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这项有关技术交易的政府新监管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美国重要基础设施丶网络及卫星业务丶大数据托管业务丶广泛使用的互联网连接软件以及先进计算丶无人机丶自主系统或先进机器人技术等领域所使用的技术。
尽管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态度趋于强硬,也为应对北京威胁做出了各种反制措施,但并未打算继续川普政府的某些做法,与中国因激烈竞争而发生类似于冷战的直接冲突。2月7日,在接受CBS新闻频道采访时,拜登表示:中美两国“不需要有冲突,但将会出现激烈竞争”。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演讲中,拜登申明,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不是简单的西方与东方的问题。他说:"我们不会也决不能回到冷战时期的僵化对峙,竞争并不妨碍对于双方都有利的合作"。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高级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认为,不同于川普政府,拜登政府不会聚焦美中关系的意识形态差异,转而强调外交政策的价值观与盟友重要性。她说,拜登政府未将中国标签为敌手,“为改善对华关系敞开了大门”。1月25日,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表示,科技是美中两国未来的竞争中心点,拜登新政府会以战略忍耐/耐心(strategic patience)政策对待美中关係。3月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任内首场主要外交政策演讲时指出,中国是唯一能对现有稳定开放的国际秩序构成严重挑战的国家。但他同时宣布,美国“将不通过昂贵的军事干预或试图用武力推翻专制来促进民主” 。这表明,虽然美国现在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大量的措施可用,但在如何将战略部署和战术(具体实施)结合起来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方案。另外,美国与欧洲盟友建立更家紧密联系、以对中国施压的计划,也可能并非像期待的那么容易做到。在与中国的竞争力方面,美国还有许多要探讨的地方。探讨的结果,要么是推出新的东西,或者是在政治上遭遇反弹而“就此收手”。
二、欧洲提高对华警惕,但不放弃接触与经济往来
虽然,欧洲国家欢迎拜登政府提出的加强大西洋联盟的联系,以更有力地对付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认为跨大西洋伙伴必须采取共同的议程和措施来应对中国。但是,欧盟领导人则在各种场合表明,不希望欧洲被卷入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的 “非此即彼”的两极冲突之中。近来,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欧美双方间的分歧越发显现。
针对欧盟与中国的关系,1月2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发言时称,她和习近平都注意到对多边主义存在需求,并警告说欧洲国家不应选边:“我很希望避免形成阵营,如果我们说这边是美国、那边是中国,并围绕着一边或另一边分组,这对很多社会来说不公平” 。另外,默克尔还明确表示,没有中国,世界将停止运转。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月初也表示,虽然欧盟因共同价值观和华盛顿立场更为接近,但不应该和美国合伙对付中国。在出席美国智库的一个视频讨论会时,他说:“合伙对付中国的局面,也是最有可能发生冲突的境况。对我来说,这样做适得其反”。马克龙还强调其“战略自主”概念,指欧洲不能再过度依赖美国,因为美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身上。他称:“我们必须承担更多保护自己的责任”。
欧洲国家与美国在对华策略与态度上存在分歧的因素之一,就是欧洲人不愿因为美中冲突而与中国断绝生意往来,因为欧盟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举足轻重。据欧盟行政机构欧洲统计局(Eurostat)发布的一项报告称,中国2020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的最大的贸易伙伴。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指,欧盟国家在多达103种产品类别领域里“严重战略性地”依赖中国。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是德国汽车和其他高端产品的主要市场。中国商务部2020年版的对外投资指南显示,德国在中国的德国企业有5千多家,投资项目近1万个,总额近900亿美元。在欧洲,许多商界领袖和政界人士都希望与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保持密切联系。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欧洲人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在美国与俄罗斯或中国的冲突中保持中立。此外,在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建设一事上,欧盟和德国持续与美国发生冲突。这也是默克尔就美欧关系说“我们的利益并不总是重合”的原因之一。近期,欧盟与中国签订了一个投资协议,这让拜登政府非常不悦。
三、北京对欧洲打经济牌,瓦解美国联欧抗中
在看到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一直保持对华强硬的态度,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川普时期对抗北京的对抗策略,中国一方面呼吁美国新政府“回归理性”,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通过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一方面则努力将美国的欧洲盟友拉入中国的经济圈,阻止美国组建一个有效的联盟来对抗中国。
为了在拜登上任之前与欧盟签订长达7年的35轮谈判中僵持不下的“中欧投资协议”,北京不惜在多个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关键领域对欧盟作出重大让步,如禁止强制转让、国有企业补贴、争端解决机制,甚至承诺争取批准极为敏感的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在制造业的开放上,该协议的欧盟官方中文参考译文称:“中国没有与任何其他合作伙伴做出如此深远的市场准入承诺”,并指“就雄心壮志而言,这将与欧盟的开放度相匹配”。在促成中欧投资协定之后,拔高中东欧合作机制级别,首次由习近平本人主持由10多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峰会,承诺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以及扩大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尽管这次17+1峰会遭到一些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冷落且拒绝参加,中国却承诺在未来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签署总额近130亿美元的53项商业合作协议。中国领导人之所以这样不惜血本拉拢欧洲国家,是因为他们深知,没有欧洲,美国就难以组建一个有效的联盟对抗中国。此外,中国也加强了与新西兰和韩国等美国盟友的关系,以 “分而治之”。
四、中美欧关系竞合相兼,改善前景堪忧
美欧近期对华战略的思考与举措,呈现相同与不同步调,勾勒出美中欧关系的既清晰又模糊的轮廓,即:美国的强硬,欧洲的模糊,北京的两手。这导致其关系呈多色彩和不确定的前景。美国与欧洲国家的战略的不一致或缺乏清晰度(包括拜登政策),原因是各自内部问题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北京的诱惑分化等。
另外,美欧均认识到,中国不断增长的全球影响力和政治倒退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威胁。为阻止北京的扩张与咄咄逼人的强势,美欧国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计划与措施。譬如:美国拜登政府暂不停止对华关税、延续川普政府对华科技公司的制裁、重组和强化供应链击败中国等。加拿大、荷兰议会认定中共在新疆对维吾尔人搞种族灭绝。除了谴责北京人权状况外,欧盟国家也有意摆脱或减少在战略物资与货品供应链上对中国的依赖,法国、英国甚至德国与荷兰均已经或正打算派军舰到南海和台海参与自由航行和军演。
很明显,美国拜登政府已经看到,凭借美国现存的实力,以及鉴于西方阵营在对华策略上的不完全一致,西方几乎无法通过一致而有力的行动来改变中国的制度模式,以实现民主。因此,美国现行对华政策才试着回避陷入冷战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中去,只是注重与盟友联手捍卫共同价值观和地缘利益,与中国和俄国展开激烈的战略竞争。其中的道理是,既然不能或无力彻底改变中国的制度模式,那就只得在接受中国崛起和不同制度共存的现实下,全力迫使北京放弃或不去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和行为规则,并尊重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未来,美欧与中国的关系是缓和或是更趋紧张,还得看北京是否有意愿和能力与西方国家“相向而行”,适当地改变其行为方式和按照国际规则行事。如果中国的强势与政治顽固(如在新疆、香港、南海和台海等问题上不退让)得不到改变,欧美对北京的战略不信任和焦虑就无法消减,相互间的关系就难有转圜的空间。
美欧对华的“战略忍耐”(或耐心)仍是未来几年的方向,原因是西方对中国市场与投资的需求,供应链难以完全截断,以及对北京在应对全球问题(如抗疫、气候保护等)及合作上抱有期望。美国将在关键技术和战略货品供应链等方面与北京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脱钩”,目标是防止中国渗透、阻止中国超越美国。而欧洲国家将继续与北京保持“既谴责又接触”的关系。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会好于川普政府时期,但双方在一些利益上却存在不尽重合的地方。北京的对外方针则是,努力将欧洲纳入中国的经济圈,以瓦解美国联手欧洲对付中国的战略。除了人权和主权等敏感议题外,任何其他问题(如经贸和市场开放等)北京都可以与欧美谈,甚至会做出退让。
03.03.2021